1986年6月,邓稼先——被誉为“两弹一星”之父的伟大科学家,正面临着生命的最后时光。此时,他的好友杨振宁已远在美国。当杨振宁得知这一消息后,他立即决定回国,亲自探望这位相识已久的挚友。
进入病房时,杨振宁才意识到,邓稼先的病情远比他所想象的更为严重。两人自幼相识,曾在西南联大的炮火下肩并肩战斗,共同度过了艰苦的岁月。如今,当看到躺在病床上的邓稼先,杨振宁感到心如刀绞,62岁的邓稼先竟因癌症而奄奄一息,令人心碎。为了暂时缓解痛苦的情绪,杨振宁轻松地转移话题,笑着问道:“两弹研制成功后,国家奖励了你多少钱?”
邓稼先缓缓伸出两根手指,杨振宁有些疑惑地问道:“是两万吗?”邓稼先摇了摇头,杨振宁又猜:“那应该是两千吧?”邓稼先依然摇头,终于笑着回答:“原子弹10元,氢弹10元!” 杨振宁听后,震惊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这是邓稼先获得的奖金——原子弹10元,氢弹10元。这种悬殊的差距让许多人感到难以置信,但它却是那个年代真实的写照。
展开剩余81%当时,国家处于困难时期,科研经费匮乏,尽管两弹的研制成绩斐然,但整个科研团队的奖金合计只有1万元,且分配极为简陋,邓稼先作为总指挥,仅仅拿到了20元。无论如何,邓稼先的选择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。即使能够在国外过上优渥的生活,他仍毅然决定回到祖国,为核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。
正如大家所知,邓稼先因长期从事核武器研究,最终年仅62岁便因辐射暴露罹患癌症,并濒临死亡。在与杨振宁见面时,邓稼先的生命仅剩一个月。杨振宁试图通过开玩笑来舒缓气氛,但当他听到邓稼先20元奖金的回答时,再也忍不住流下泪水。
作为同行的物理学者,杨振宁深知邓稼先为中国核事业付出了怎样的巨大牺牲。他不仅仅是在科学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,更是以身许国,英勇无畏,毫不犹豫地为国家的未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
今天,邓稼先已经离开我们36年,但他为中国核事业做出的贡献,逐渐成为历史的一部分,世人开始铭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。然而,鲜有人知的是,邓稼先的伟大与壮烈不仅仅体现在两弹的成功上,他的一生充满了为国家奉献的英雄事迹。
邓稼先之所以投身核武器研究,源自父亲邓以蛰的影响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年仅13岁的邓稼先在一次“庆祝胜利游行”中,因愤怒而撕毁了日本国旗并践踏在地,结果被小人告发,差点被捕。面对这种险境,父亲邓以蛰毅然决定让他带着姐姐南下逃避。临行时,父亲曾叮嘱邓稼先:“以后要学科学,不要学文;记住,只有科学才能拯救这个贫弱的国家!”
这些话深深打动了邓稼先,他决心终身践行父亲的教诲。1941年,17岁的邓稼先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。那时,西南联大汇聚了北大、清华、南开等一流学府的顶尖教授,尽管昆明经常遭到空袭,邓稼先与杨振宁等同学依然坚守校园,埋头苦读,誓言用科学来改变国家的命运。
他决定赴美深造,目的是学习世界先进的核物理技术,因为他深知,若要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,必须拥有自主的核武器。在美国,邓稼先不懈努力,沉浸在实验室和图书馆中,获得了“史上最苦读学生”的称号。他以惊人的毅力将三年的课程压缩为1年10个月,最终在26岁时获得了博士学位。
然而,尽管他可以选择留在美国享受高薪和优厚待遇,邓稼先却毅然决定回到祖国。无论是身处美国时的孜孜不倦,还是学成归国时的决然,他始终以“与时间赛跑”的方式,用自己的一生为祖国的复兴贡献力量。
回国后,邓稼先进入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,并与许鹿希结婚。许鹿希不仅是优秀的物理学者,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术家族的后代——她的父亲许德珩是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,曾在法国留学并与居里夫人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。邓稼先的事业,离不开许鹿希的理解与支持。
1958年7月,钱三强向邓稼先透露,国家计划进行一项涉及核武器的重大科研任务——一个“大炮仗”。邓稼先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,并立誓保密。许鹿希虽然担心,但邓稼先却坚持称:“你不要写信,我们不能通信。”这次的对话,让许鹿希意识到,丈夫即将从事的工作关乎国家的命运。
邓稼先全身心投入核武器研发事业,他的名字渐渐从公众视野中消失,消失了整整28年。直到1964年10月16日,中国成功进行第一次原子弹试验时,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的辛勤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。此后,中国的核武器发展进入了新阶段。
然而,这一切的背后,邓稼先付出了巨大的健康代价。1979年,一次核试验中的事故让邓稼先遭遇了严重的核辐射。尽管身体不断恶化,邓稼先仍然不顾劝阻,坚守在岗位上。直到1985年,邓稼先被诊断出直肠癌,并接受了几次手术,但病情依旧无法遏制。1986年6月,他的生命步入倒计时。
当邓稼先的身份被解密后,社会各界才了解到他的巨大贡献。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邓稼先依然关心着祖国的未来,他留下了遗言:“我们的工作要奔世界先进水平!”这些话成为了他一生的写照。
1986年7月29日,邓稼先因病去世。妻子许鹿希在病床前为他朗读关于他的新闻报道,邓稼先虚弱地问:“30年后,是否还会有人记得我?”许鹿希含泪坚定地回答:“会的,一定会的!”邓稼先苦笑道:“记得与否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们做了该做的事。”
如今,邓稼先已离开我们36年,但他的名字与贡献,仍铭刻在中国的历史上。正如他所说:“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”无论岁月如何流转,邓稼先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前行。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