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历经千难成伟业,人间万事出艰辛。”
这句格言,对于中国航天员张晓光来说,堪称最真实的写照。张晓光与杨利伟、景海鹏、聂海胜、翟志刚等一众英雄航天员,都是我国首批航天员的一员。从1997年起,张晓光就开始了艰苦的航天员选拔之路,并于1998年1月正式成为航天员大队的一员。
回顾那段时光,张晓光在参与航天员选拔的同时,人生也经历了极为特殊的两件事。最令人欣慰的是,张晓光的儿子在四川降生了,这让他感到无比喜悦。然而,喜事还未过,悲剧却不期而至。在儿子满月的那几天,张晓光刚给母亲打完报喜的电话,不幸得知母亲因脑血栓去世。这对张晓光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遗憾,母亲未能见到孙子的面,而他也未能亲自陪伴母亲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。为了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,张晓光将自己飞天的梦想视为最深沉的孝心。他发誓,母亲没能看见的,他一定会为她实现。
然而,梦想的实现之路充满艰难与挑战。神舟五号发射时,杨利伟作为航天员首度进入太空,这让张晓光并没有太过焦虑,毕竟还有一大批航天员在等待自己的机会。可随着神舟六号、七号、九号相继飞天,张晓光与这些机会擦肩而过,渐渐开始感到焦虑与不安。尤其是景海鹏两度乘坐神舟七号与九号,刘洋作为第二批航天员也成功乘神舟九号飞天,然而张晓光依旧无缘上天。
展开剩余76%面对这些接连失去的机会,张晓光曾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还有机会,甚至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做过自我反思,陷入过深深的迷茫之中。但他始终没有放弃,尤其是想到自己当初加入航天员队伍的初心,想到母亲未能见到他飞天,他便重新鼓起了勇气,坚持着。
他不仅努力在理论上积累了大量的知识,整理的学习笔记超过了20万字,更加勤奋地加强了对航天环境的适应性训练。他特别注重强化体能训练,超重耐力、低压缺氧、失重飞行等训练项目,他全力以赴,尤其是离心机与跑台训练,张晓光总是选最难的、最有挑战性的训练。正是因为这股顽强的毅力,张晓光终于在一次次的考核中脱颖而出,获得了神舟10号的“飞天门票”,与聂海胜、王亚平一起飞向了太空,圆梦天际。
值得一提的是,2013年恰逢中国载人航天十周年,那时“十全十美”成为人们对神舟10号的美好祝福。而张晓光也立下决心,要让这次飞天任务成为一个完美的开始,要在这次任务中做到“十拿十稳”。事实证明,张晓光的首次飞天不仅顺利完成了科研任务,更是创下了一个历史性的成就——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太空摄像师。
神舟10号飞行期间,除了科研任务外,还有一项极具历史意义的任务,那就是天地互动授课。2013年6月20日,王亚平航天员在太空舱内为地面6000多万中小学生授课,而负责拍摄并传递这段精彩画面的正是张晓光。张晓光准确掌握拍摄角度,确保了太空授课的每个细节都被精准传输到地面,展现了他在太空拍摄上的高超技巧。央视的摄像师称赞他“太专业了!”这也让张晓光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太空摄像师。
要成为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航天英雄,张晓光的成就背后离不开他早年的选择与坚持。若非高中同学刘英福的鼓励,他或许早已错失飞行员的机会,甚至也不会有机会成为航天员。这段历史的转折,我们从张晓光的成长经历说起。
1968年,张晓光出生在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。他是继杨利伟之后的第二位辽宁籍航天员,也是我国首位少数民族(满族)航天员。家中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,张晓光自己也承担着资助三个外甥、外甥女上大学的责任。小时候的张晓光并不擅长体育,甚至连农活也做不好。父母一边务农、一边上班,供他上学。而张晓光的梦想则是走出这个小小的农村,看到更广阔的世界。
高三那年,空军在锦州招飞,张晓光所在的学校组织高三年级参加体检。对于张晓光来说,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,但他却因为早上起晚错过了班车。就在他准备放弃时,他遇到了同样起晚的高中同学刘英福。刘英福鼓励张晓光,即使只有一线机会,也不应轻言放弃。于是,张晓光重新购买了火车票,终于赶上了体检。没想到,他竟从几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,成功考入空军飞行学院。
这一刻的选择,彻底改变了张晓光的人生轨迹,也给他带来了两大幸运:爱情与航天生涯。经过四年军校的学习,张晓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,成为空军歼击机飞行员,后来担任了飞行大队的中队长,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。与此同时,他也在飞行生涯中遇到了自己的挚爱——军医张继。每次飞行任务结束后,张晓光都会去疗养院休养,而张继正是为他提供医疗服务的军医。两人由此结缘,并最终成婚。
不到十年的飞行生涯后,张晓光幸运地遇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选拔,并成功从飞行员转型为航天员。他的飞天梦在神舟10号任务中得以实现,带着自己的梦想,飞向了太空。
张晓光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荣耀,但正如他所说:“如果成功是生活的一部分,那么挫折也是;成功者不仅是从不失败的人,更是从不放弃的人。” 张晓光用自己的坚韧与努力,诠释了这一句话的真正含义。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